古堰新智润柳河
——来自彰武县治水一线的观察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29日
信息来源:辽宁日报
【 字体: 】? 【打印文章】

??水,孕育文明,亦考验智慧。水利工程,便是漫长历史凝结的智慧结晶。

??在辽西北的阜新市彰武县,素有“北方小黄河”之称的柳河正经历一场系统重塑。治水人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柳河彰武县段综合治理与土地整理项目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探索“以水含沙”新模式,力求在防洪、生态修复、水资源利用等方面取得综合效益,取得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发展。

??如今的柳河,清澈河水倒映蓝天白云,两岸稻花香沁人心脾,湿地间鸿雁翩翩起舞。彰武人民的母亲河,展现出“温润”模样。

??水患风沙亟待治理

??善治水者,必先读懂河流。正如都江堰的诞生源于对岷江“脾性”的深刻洞察,柳河治理同样根植于其独特的自然条件。

??柳河是辽河中下游右侧的一条多泥沙支流,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流经科尔沁沙地,蜿蜒注入辽河。其名柔美,其性格却暴烈无常。

??这是典型的季节性河流。汛期,洪水裹挟泥沙咆哮而下,河床不断淤高,已形成水面高于彰武县城近2米的“地上悬河”。不稳定的沙性土壤河床经常发生溃岸现象。2017年,受台风“海棠”影响,柳河发生了1994年以来最大一次洪水过程。“眼睁睁看着河水淹没河滩,玉米地瞬间泡了汤。”双庙镇任家村村民杜春财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频频叹息,“无可奈何,白忙活了一年。”

??枯水期的柳河则呈现另一番景象,河床裸露,成为风沙策源地,对下游河道、农田造成严重破坏。“以前一到春天,风沙大得睁不开眼,院子里天天扫沙都扫不干净。”家住彰武镇建华村的七旬老人张文回忆。

??由于缺乏有效治理,彰武人民临河却难近水,生态环境退化、产业困于风沙……重塑母亲河,是彰武人民心中的共同愿景、迫切渴望。

??然而,这篇大自然的考卷难度不低。要确保水安全有保障,增强彰武城区防洪能力;水生态有改善,减少柳河两岸的水土流失;水环境有提升,缓解风沙威胁的同时增强沿岸居民的体验感;水协调有发展,打造具有彰武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如何实现一举多赢?都江堰的理念和技术,在柳河治理上得到创新发展、精彩诠释。

??巧汇清流守护安澜

??“面对今年入夏以来的几场急雨,我们多了几分淡定从容的底气。”漫步于柳河临水休闲区,彰武县水利事务服务中心河道管理部部长韩丽霞的眼底和话语中都透着自信,不再担心“悬河”入城,河中泥沙也大量减少,一渠清流,还让“黄沙地”变成“青草地”,“破烂地”变成“鱼米乡”。

??改变,源于柳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的启动实施,汲取都江堰设计的鱼嘴引水理念,并创新方式与彰武实际相结合,设计防洪工程、非防洪工程,实现“留住水、含住沙、改良田、护生态”。

??防洪工程上,针对6.3公里城区河段,通过新建护岸、堤防工程、河道整理等,确保城区防洪安全全面达到规划50年一遇防洪标准,农村段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为沿岸村庄、耕地、林地等筑起坚实的生命线。

??非防洪工程的设计颇见巧思。在左岸滩区打造的三块湿地,形成“水下森林”涵养水源、滋养生灵。沿河两岸,乔木挺立,灌木丛生,共同编织起多层次的生态网络,显著提升了河道的自净与涵养能力。亲水栈道、市民广场、足球场等设施点缀其间,一条占地97公顷的滨水景观带逐渐成形。

??同样用“鱼嘴”来“调控水量”。在湿地上游修建拦水堰与引水闸,非汛期时将大部分水量分流至湿地;汛期时,若洪峰流量低于5年一遇标准,引水闸将洪水分流至河道整理区域,保障左岸滩区设施安全;洪峰流量高于5年一遇标准时,开启引水闸,让左岸滩区与河道整理区域共同过流。

??灌溉能力更为惊艳。在彰武北部乡镇选出沙化比较严重的土地实施旱田改水田,以水含沙求得水田湿地效应。通过规划建设敷设输水管线35公里及输水矩形槽126公里,引水入田保障水田用水需求。

??“将防洪工程、治沙之策、景观提升、生态保护、农业生产等多重目标融会贯通,柳河的治理,就是我们彰武人心目中的‘都江堰’工程。”彰武县水利事务服务中心副主任庄文新说。

??“三生”共融涅槃重生

??站在柳河观景台远眺,好一幅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的动人画卷。

??生产方式正在田间地头掀起绿色革命。在大冷镇的“旱改水”稻田里,沙地水稻正奋力拔节。谁能想到,此前这里是风沙肆虐、种植产出比低的贫瘠之地?

??大冷镇上三家子村的吴百灵算过一笔账:“将原本的玉米旱田,改成现在的水稻田,亩种植效益比过去增加了千元左右。”通过引闹德海水库水源,高标准建设水田,优化了产业结构,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柳河沿岸1225户3907口人因此受益。

??改变的不只是田野,还有生活场景的诗意回归。如今,水清、岸绿、景美的滨水长廊,已成为彰武人生活不可或缺的要件。

??“以前河边光秃秃的,风沙大,谁愿意来?现在大变样了,有水有树有花,晚饭后全家来散步,心里头别提多舒坦了。”家住柳河岸边的房希志,道出了无数彰武人的心声。这条河重新流进了人们的生活,也流进了他们的心里,实实在在提升了沿岸居民的幸福感。

??柳河沿岸不仅是一道风景线,更成为彰武县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德力格尔草原风景区、巨龙湖风景区吸引了大量省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极大地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依托柳河湿地生态资源与沙泉鱼宴特色餐饮,已形成“观柳河鸿雁、品沙泉鱼宴”特色文旅品牌。通过“季节性景观+特色美食+全域旅游”模式,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仅今年3月、4月“柳河鸿雁”观鸟季摄影爱好者和游人就多达10万人次,今年上半年彰武全域接待旅游人数达70万人次。

??生态系统的修复还在创造意外惊喜。基于目前彰武城区的发展框架,结合三区三线划定和城市开发边界,城市向南、向西发展势在必行,柳河生态治理的实施和101线的改移,有效提升了西南城区的发展潜力,为下一步城市发展规划留足了绿化美化空间。

??柳河已从沙源变成清波,通过系统治理,这一渠清流的价值,得以被更深地挖掘打造,它正带着两岸百姓的希望,朝着更清澈、更丰盈的未来缓缓流淌。

责任编辑:白云
版权所有:即时比分 主办单位:即时比分办公厅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9号 邮编:110032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372号 网站标识码:2100000037
ICP备案序号:辽ICP备05023109号 联系邮箱:mhwz@yaoyejob.com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